找到相关内容5781篇,用时7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人生格言

    做到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,这就是菩萨的精神。当我们看到残障人士的勇敢和坚强的意志力时,对于六根俱全的正常人而言,更应该奋发图强。  如果从佛法的哲理来审视人生,人的美丑、穷富只是外在的现象,人生最可贵之...

    达义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5177293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佛教对社会自杀行为的预防

    安排、上帝的主宰或消极处世,而是要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、完善自己的品质从而把握自己的命运。缘起性空思想告诉我们,外在的环境与内心的烦恼是因缘而有、没有自性的。如事业、爱情、婚姻、名誉、地位等,这些都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30978314.html
  • 夷夏之辨与三教关系

    亲尽孝,不过一时,而且无助于来生;但出家则不仅自度,而且为亲人永远消除苦难。在家与出家可谓均在尽孝,但权衡轻重,出家之孝最重。   至于出家人不穿俗服的问题,刘勰的回答是,服饰是礼节的外在要求,重要...夷夏之辨的历史表明,文化观念上的本位主义和保守主义往往是底气不足的外在表露,是弱者的护身符,但最终难逃疲于应付的窘境。经验告诉人们,开阔的胸襟,宽广的视野,平等的心态,是对待异质文化的理智抉择。 ...

    刘立夫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2078568.html
  • 石头希迁大师参同契心要论

    生不知来,死不知去,恍如梦中过一生。释迦佛以王子之尊却出家修道,示范人们世间富贵是无常的,总免不了生老病死,唯有生命的解脱才是最后皈依处。名利富贵正是束缚身心解脱的大敌,一切物质利益都是外在的,...

    曾琦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3778600.html
  •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

    生因着眼,以他们所遇到的外在条件不同而判为凡夫,慧远则是从三类的九品业果着眼而判为圣人。善导通过对慧远的批评,也就确立了三类九品的凡夫性质,从而也就有助于奠定《观经》在末法时期的权威地位。   善导...

    王公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483878602.html
  • 对净土法门若干问题的思考

    了优越的胜利,所以学佛者的信念,自然地集中到阿弥陀佛”[5]。   此外在《释净土群疑论》卷第七中,大德怀感也为我们解答了,为什么于无量诸佛中特别赞叹阿弥陀佛的问题。论云:“念一切佛悉得无量功德,无...

    果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583378764.html
  • 略论菩萨弘誓与留惑润生

    不能光由外在的行为表现来判断,“惟有行者检视自己的心迹才能自知自证”(注二)。   因此,慈悲心是否日日增长的关键在于是否具足了慈悲的心迹。“若心迹有慈悲则有慈悲心,有慈悲心的身行叫做身行慈,有慈悲...

    尤惠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490779106.html
  • 试析《世说新语》与《高僧传》的材料问题——以支道林为例

    「长史韶兴.」问:「何如刘尹 」谢曰:「噫!刘尹秀.」王曰:「若如公言,并不如此二人邪 」谢云:「身意正尔也.」   从谢公的回答来看,王恭所问似在人物的气质及其外在表现方面,而谢公认为支公秀不若...

    洪嘉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234279227.html
  • 圣凯法师:论三法印的现代意义

    问题、核战危胁等外在的文明危机,现代人还经历着一场更为深层的、每时每刻的内在危机:这就是工业化时代以来现代人的精神危机。工业化时代剧烈的社会变迁,使人们失去了往日的祥和宁静,节奏加快、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...

    圣凯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5454379425.html
  • “东山法门”百丈怀海·《禅门规式》

    明心见性”的考虑,但百丈山“人烟四绝”,僧团因经济困窘而无力修造佛像和佛殿的可能性也很大,只是无法明言罢了。总之,“不立佛殿,唯树法堂”是“禅宗将佛教的外在信仰彻底地转变成向内修持,使以佛崇拜为中心的...

    黄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312779488.html